- · 《国土资源情报》期刊栏[06/30]
- · 国土资源情报版面费是多[06/30]
- · 《国土资源情报》投稿方[06/30]
宣言·建党100年 齐鲁问初心|昔日地雷响,今朝“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【红色微党课】 1943年春,海阳县人民武装委员会在小纪区南埠村召开各区武委会主任会议,介绍平度县大泽山区民兵摆地雷阵杀伤敌人的经验,并发给各区数颗铁制地雷,海阳人民开
【红色微党课】
1943年春,海阳县人民武装委员会在小纪区南埠村召开各区武委会主任会议,介绍平度县大泽山区民兵摆地雷阵杀伤敌人的经验,并发给各区数颗铁制地雷,海阳人民开始认识地雷。
1943年5月,小纪区瑞宇村民兵副队长于凤鸣埋下两颗地雷,炸死炸伤从行村出来抢小麦的日伪军5名,揭开了海阳地雷战的序幕。
1943年10月,海阳民兵赵同伦率领赵守福等在村西南山枣埠顶附近埋设绊雷两颗,炸死炸伤伪军5名。
地雷战初期的成功实践,大大鼓舞了海阳县民兵的抗日斗志,地雷战开始由点到面在全县普遍展开。
1944年10月,胶东军区调文山后村民兵队长、爆炸大王于化虎等5名爆炸队员,到烟潍线开展地雷战,历时四个多月。他们在今龙口、蓬莱一带,教给1000多名民兵埋雷技术。
1945年5月,赵同伦受胶东军区委派,带领赵炳昆等5名爆炸队员,扛着胶东军区授予的“胶东远征爆炸队”大旗,到胶济铁路沿线的蓝村一带,配合西海独立团作战,并向部队干部、战士传授爆炸技术。
由于海阳民兵工作突出,特别是地雷战战果辉煌,1943年冬,山东省军区政治部授予海阳“民兵工作模范县”光荣称号。1945年6月,胶东区武委会授予海阳县“战斗模范县”光荣称号。

春风拂面,绿意盈盈。位于黄海之北、胶东半岛之南的东村河畔,一座新落成的地雷战党性教育基地静静掩卧于青山碧海之间,肃穆雅致。
抗日战争时期,正是在这里,海阳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,创造性地开展了以地雷战为主要形式的群众性游击战争,谱写了“石雷阵、水雷炸敌、包打盆子山”等光辉战例,挫败了日伪军对抗日根据地的“扫荡”“蚕食”和封锁,保卫了胶东抗日根据地。穿越历史的沧桑,如今地雷战留下的革命精神光芒依旧,为这座致力于赶超跨越的“航天新城”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。
近日,本报记者重访地雷战故乡海阳,追忆那段胶东人民浴血奋战的光辉岁月,感受澎湃在这座城市脉搏里的红色力量。
“铁西瓜”遍地开花,敌人闻风丧胆

推开地雷战党性教育基地的大门,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、一首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词、一件件锈迹斑斑的杀敌利器,打开了这段尘封的历史。身为基地负责人的张真,每天都会在这里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讲述地雷战的故事。
1940年2月,日寇的铁蹄踏入海阳,烧杀抢掠,无恶不作。海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同仇敌忾,奋起抗战。1943年5月,第一颗地雷炸响,炸敌5名,拉开了海阳地雷战的序幕。
作为海阳地雷战的主战场,起初赵疃村地雷奇缺。后来听村里打石头的说,碎石土也能崩死人,民兵爆炸组顿时来了灵感。他们用铁钎在石头上打眼,填进黑火药和雷管,然后用坚硬的黄土封口,在山后进行了一次爆炸实验,证实了这种石雷的威力。
像赵疃村民兵一样,在海阳,一群没有专业制造能力的农民,充分发挥聪明才智,利用自身有利的地理位置和天然资源,先后研制改进了30多种地雷和10多种埋雷方法。一旦得到敌人出动的情报,民兵们就提前做好准备,在路口、山坡、树林、瓜田、菜园等地布下“铁西瓜”,敌人走到哪里哪里响。
张真告诉记者,抗日战争期间,海阳人民配合主力或独立作战数千次,毙伤敌人1025人,涌现出赵疃、文山后、小滩3个胶东特级模范爆炸村,同时涌现出了于化虎、赵守福、孙玉敏3名全国民兵英雄。海阳在胶东乃至全国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很多人会问:当年地雷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?
“客观因素固然不可或缺,最主要的因素还在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凝聚起来的人民力量。”海阳市委党校党委书记王路良说,当年的地雷战正是靠着军民同心创造出了以弱胜强、以土败洋的奇迹。
在地雷战党性教育基地可以看到这样一组数据: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,海阳有23800名青年踊跃参军,英勇杀敌;8000名青壮年挺身参加了子弟兵团,随军驰骋;15.4万名民工长途跋涉,支援前线。自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以来,6593名海阳儿女为国捐躯。
战火硝烟虽已远去,但海阳地雷战体现出的英雄精神代代相传。如今,每逢假日,地雷战党性教育基地总会迎来许多孩子,他们或三两结伴,或家长陪同,或老师带领,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、聆听英雄故事,宛如新学期的开学第一课。在海阳,这一红色基因早已深植孩子们的心灵,凝聚起逐梦未来的磅礴力量。
文章来源:《国土资源情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gtzyqb.cn/zonghexinwen/2021/0708/384.html